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楚雄州“十三五”质量强州发展规划》解读

索引号:1153230001516768XT-/2018-0615085 公文目录:政策解读 发文日期:2017年03月31日 文  号:

为了便于各县、市人民政府和州级机关单位,以及各有关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等相关单位更好地理解《楚雄州“十三五”质量强州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相关内容,切实做好落实工作,现就《规划》出台的背景和主要内容等解读如下。

一、编制过程

2016年6月,州质监局接到编制《规划》的任务后,成立了州质监局,昆明理工大学质量发展研究院等成员的编制小组。编制小组及时制定工作方案,经过了现场调研、历史资料研究,国家、省有关政策的研究,参考了其他省市有关规划,进行了规划的起草。初稿形成后,编制小组成员和局领导进行了多次反复沟通讨论进行了修稿。

2016年9月,编制小组形成了完成《规划》初稿,征求了工信、工商、农业、旅游、食药局、住建等36个相关部门,基层有关单位,以及有关专家的意见,形成了楚雄州“十三五”质量强州发展规划讨论稿。2016年11月14日,邓斯云副州长组织编制小组就《规划》讨论稿进行了深入讨论,提出了修改意见,起草组按照邓副州长的意见进行了进一步修改完善。

2016年11月30日,州质监局组织召开《规划》评审会议,邀请了省质监局、州“十三五”规划办、州国土局、州住建局、州环保局、州林业局、州质量技术监督综合检测中心等7家单位的专家组成评审专家组参加评审。评审会议的专家本着严谨、客观、公正的原则,经过充分讨论和质询,对《规划》评审稿的内容进行了科学论证,形成了一致意见,专家组认为《规划》总体结构完整、措施明确、主要指标合理,评审通过。

2016年12月9日,州质监局再次将《规划》评审修改稿,发往36个质量强州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征求意见和建议,收到6家单位的16条建议均全部采纳,最终形成了《楚雄州“十三五”质量强州发展规划(送审稿)》。

二、主要内容

(一)指导思想

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视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及中国质量(北京)大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云南省质量强省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质量提升为主题,充分发挥质量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引领经济创新中的重要作用,着力打造品牌,全面提升产品、工程、服务、环境质量,为全州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规划遵循了以人为本、安全优先,诚信守法、品牌引领,以质取胜、创新驱动,突出重点、绿色发展,社会共治、企业主导的基本原则。

(二)发展目标

经过对全国和全省有关目标的研究,依据“十二五”期间已经达到的水平,《规划》提出了总体目标设置等于或高于全省目标的规划标准,为突出楚雄州生态立州,绿色发展的特色,在环境质量方面提出了高于全省的发展目标。

——产品质量指标包括质量和品牌两方面。到2020年末,全州重要工业产品,农产品,药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逐年提高。品牌指标包括质量奖、名牌产品等。其中重要工业产品及食品相关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0%以上、食品获证生产企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保持在95%以上为全省平均水平,农产品质量综合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为全省平均水平,与“十三五”规划纲要一致。

——工程质量指标借鉴省内规划以及州住建部门的有关规划,包括勘察、设计、施工质量显著提高,竣工建筑、道路、水利工程质量和安全两大方面,主要指标已经与住建部门进行了对接。到2020年,全州工程建设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成效显著,施工企业综合诚信评价体系建设全面完成,优良工程优质工程达到云南省平均水平。

——服务质量指标参照省规划的有关目标,从服务满意度、服务标准化等方面设定,服务质量逐步优化。主要指标参考了省规划的有关水平,到2020年,基本建立政府服务标准体系,形成省内领先的政府服务先进标准体系,行政审批事项全面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建成一流法治政府。到2020年,全州服务业社会满意度普遍提高。

——环境质量指标从水质量、空气质量、废弃物、森林生态等方面设定,结合州有关部门,制定了高于全省的目标,主要指标已经与相关部门进行了对接。到2020年,构建绿地、绿道、林地三位一体的绿化生态系统,打造宜居城市和“绿色”竞争力。

(三)主要任务

规划指出 “十三五”期间全州的质量强州任务主要有:

——积极推进质量提升,包括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推进质量奖的实施,积极推进质量创新,加强宏观统计分析,努力夯实工程质量,不断优化服务质量,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夯实质量技术基础,包括推进标准化战略,继续强化计量管理,推动开展认证认可,提高检验检测水平,加大人才队伍建设。

—完善质量安全保证体系,筑牢质量安全底线,完善产品质量监管,建立风险应对机制,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加大打假治劣力度。

——加强质量文化建设,推动质量社会共治,发挥媒体舆论导向,深入开展质量活动,积极营造和谐质监。

——加强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开展信息平台建设,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四)保障措施

从组织领导,资金,考核等方面提出保障规划实施的政策支撑。


下载